韓國瑜 打造高雄 全台首富 (7)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韓國瑜 打造高雄 全台首富 (7)

2018/11/20 17:55

(廣告)

【你們都搞錯了】高雄青年不是拒絕「回鄉 鄉務農」 是更在意高雄是否在意青農的生存尊嚴

2017年底,高雄「年輕型農」陳文億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因為他說自己回高雄務農、種木瓜後,收入比上班時還要高。不過,細究他決定返鄉的起點,是2010那年父母親輕微中風,才讓他開始思索回鄉陪伴家人的可能性,並接著自問:「回到田寮可以做些什麼,才能維持百 萬年薪?」

陳文億的案例為「青年務農」升起一絲希望,但成功畢竟是個案,如果細究他一開始的「自問」,恐怕會發現這是不少年輕人的集體焦慮。

高雄「年輕務農」的集體焦慮 薪水那麼低怎麼辦?

台灣俗諺說「一粒米、百粒汗」、「討海行船三分命」,農林漁牧業的工作辛苦,加上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導致這類工作的薪水浮動、還普遍偏低,「缺工」情況非常嚴重,所以就算高雄是農業大縣之一,最後也都落得「老農」或「老漁民」苦守一方。從數據來看就很明顯,2015年高雄市從事農牧業人口(15歲以上,不論全職或兼職)大約19萬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還在務農者約占30%,而從事漁業之獨資漁戶人口(15歲以上,不論全職或兼職)大約為1.6萬人。進一步細看收入,高雄市農牧戶的「平均每家銷售服務年收入」只有39萬,收入低於50萬以下的,還占總農牧戶大約95%;另外,高雄市獨資漁戶「平均每戶銷售服務收入」是198萬,收入低於50萬以下的,就占總獨資漁戶的58%。收入普遍偏低,年輕人當然不願意留下,惡性循環,人口繼續嚴重老化。所以,「務農活水」究竟在哪裡?回到問題原點:得增加收入。

農林魚牧的產業「再活化」 增加需求,創造供給!

想拉高收入,不需增加外界對產品「需求」,有了需求就會創造供給,那麼收入必然可以相對提高,進而回過來吸引更多「青農」或「新農民」進入產業;而增加需求最簡易並常見的做法是「擴展海外市場」。2018年6月,高市農業局輔導農民「拓展鳳梨外銷市場」,搭配「一日農夫」帶動鳳梨銷量, 讓高雄鳳梨到今年5月底前,外銷超過1720噸,比去年同期增加4倍,而且銷日價格每公斤還 高達100元,光訂單可達2000公噸,外銷量再創新高,這是高雄農業局多年來的努力,打著「高雄首選」來打開國際行銷通路。不過,「香蕉經濟學」的失敗案例歷歷在目。2005年,開放自由貿易之後,十幾家貿易業者 開始相互競爭「蕉種契約」,惡性競爭導致品質滑落,影響對日本出口,轉做內銷之後,價格立刻崩跌。所以,即便「擴展海外市場」是增加產品需求的一個方向,但一味地將產品銷往國外,恐怕造成國內貨品的短缺,讓國內價格高於國外價格,形成「內銷補貼外銷」的情況,最後很容易陷入「蛛網理論」的困境,而造成「穀賤傷農」,這恐怕並非國人之褔。 因此,外銷的前提必須建立在有「科技農業專家智囊團」的協作網絡上。

重新定義「新農民」 打造「科技農業」專家智囊團

未來的高雄市政府主政者,得先建立「科技農業專家智囊團」的協作網絡,這樣就能配合鄰近台南與屏東等農業重鎮的能量,並透過農業科技,建立完善的南台灣生產數據,以降低市場風險,而非只是現階段、從2012年成立的「型農大聯盟」,把青農變成明星,截至目前成員僅達595人,對照 2015年高雄市農牧戶數普查結果70,279家(六都之中僅次於台南市,臺灣地 區則排名第4),顯見青年返鄉務農的動機還不夠強烈。

因此,建立協作平台、促發誘因後,奠基於「青農」或「新農民」對新科技的接受度較高,我們就能透過科技來增加生產,並避免生產太多相似產品,更甚者,透過科技來減少消費者與生 產者中間的剝削等,為產業帶來更多正向循環的力量。其實,目前相關科技農業的例子非常多,舉凡無人機的噴灑農藥、施肥、農地測繪或建立生產數據,又如魚群探測與智慧水產養殖, 或是農物市集網站等,都是科技與農業結合的例子。

最後,也能透過加強「農業保險」的推廣與規畫,鼓勵「青農」或「新農民」投保意願,就能 減輕農、漁民,因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災害損失。

要留怎樣的農林漁牧環境,給下一代?其實,我們都知道台灣社會對於「務農、捕漁」有一份特殊情感,所以,我們是否也應該想一想,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是要勇於改變現狀?還是墨守成規?


上一篇:韓國瑜 打造高雄 全台首富 (6)
下一篇:韓國瑜 打造高雄 全台首富 (8)

(廣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