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誘因雙管齊下 打造能源「國家隊」

2020/12/18 10:38

文/吳懿庭

由本報主辦之「低碳革命大未來:電力管理論壇」與會者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台電副總經理兼執行長王耀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本報總編輯鄒景雯、立法委員洪申翰及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

隨著氣候暖化加劇,發展綠能跟降低碳排已經是國際產業的趨勢,各國除了透過訂定碳排放目標、逐漸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也提出課徵碳稅等措施來因應。而受臺商回流及大型半導體投資案等影響,臺灣的電力需求也持續增加,如何在減少碳排放的前提下持續提供穩定的電力供給,將會成為政府接下來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因此本報於八日主辦之「低碳革命大未來:電力管理論壇」,由本報鄒景雯總編輯主持,廣邀產官學研各界菁英一同針對再生能源政策、電力供給及能源產業未來走向進行討論,包括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台電副總經理兼執行長王耀庭、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及立法委員洪申翰等皆受邀出席。

將「電」重新定義 結合科技創造新產業

臺灣現下電力結構以火力發電為大宗,在地狹人稠、天然資源匱乏的先天劣勢下,九十八%的能源仰賴進口,每年更平均會有十%GDP被運用在進口能源上,不論從環保面還是經濟面來說都是負擔,因此在降低碳排放之外,發展自產的再生能源更是迫在眉睫。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論壇中首先提到,過去無論是產業界或是一般大眾對於電力的思考方向多半專注在「供電如何穩定」,這正是建立在將「電」看作是一種生產要素的概念框架上,但在全球都在致力開拓替代能源及發展再生能源技術的同時,必須將其當作一個高科技產業去看待,政府與民間都需要盡力投入更多的資源,能源未來才有機會從GDP的負項轉變為正項,對國家經濟成長也會有正面的貢獻。

經濟部政務次長 曾文生。

要達能源供需平衡 供需兩端共負責任

對高度仰賴電力的現代社會來說,電力供給問題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稍有不慎不僅是產線,整個社會的運作都有可能陷入停擺,因此能源轉型可說是勢在必行。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補充,過去在「供給端等於需求端」的供電基本架構下,供給端多為配合的一方,因此需隨著電力需求的成長而增加供給。但根據統計,全臺灣整個年度的發電時間共八千多個小時,約莫只有兩百個小時是尖峰,面對此種狀況,我們更應該透過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觀念來分配及調度,所謂電力承載就是解決電力需求的優先次序,並以低碳或無碳的方式來進行,首先應以提高能源效率及節約能源為優先,其次採用需量反應及分散式能源方式,若仍無法滿足需求,最後才是評估建立發電廠。這個部分需要供給及需求兩端共同負擔責任,而整體資源規劃(IRP)也同樣應該針對供需雙方去規劃,最終達到供給端等於需求端的最佳狀況,且不產生更多的CO2。 

「高原型」用電將成常態 供電穩定備受關注

而在推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電網的調度、規劃及匹配性等各式各樣的技術問題都需要科技業的參與才能順利推展,曾文生也分別針對「創能」及「儲能」兩大領域去舉例說明,他提到,除了近年政府戮力發展的風能跟光能以外,像地熱及海洋能就必須結合地質、材料等科學知識,而氫能的運用效率則與觸媒材質有很大的關連;在儲能方面,隨著電動載具的發展,如何利用電池等儲能設備將多餘的電力儲存起來,並與電網結合去達到所謂的削峰填谷的作用,都需要科技業的參與及幫助,政府若想要順利達成二○五○淨零碳排的目標,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審慎的思考及規劃,同時積極尋求科技產業的共識與協助。曾文生也強調,目前大家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如何減少尖峰時段,但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將來尖峰不明顯的「高原型」用電將會成為二十年後的能源供應常態,到時候整個電網的供電穩定會是主要問題,上述所提到過的電力儲能設備與電網的相容性便會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舉例來說,今年度用電尖峰負載創下三八○○萬(千瓦)新高,若將其中的五%轉換至能源市場,就能創造一九○萬(千瓦)的儲能市場,其潛力無窮,因此政府也會逐步去修訂法規、提供誘因,創造更有利的環境來鼓勵技術開發,讓民間擴大參與到整個轉型過程中,期待達到雙贏。

引導民間投資 形成產業正向循環

曾文生也特別提到,台電公司在今年首次針對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進行招標,從過往的「買設備」轉變到「買服務」,雖然規模不大,但已經成功踏出轉型第一步,未來除了將會持續提供創能和調節電網服務,將會更著重在扮演公用售電業及電網維持者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引導民間產業的力量,投入參與能源市場。另外,針對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綠能,大家傳統觀念上可能仍會認為要由政府來提供,曾文生最後也強調,政府後續依然會是引導各個綠能發展最重要的角色及提供者,但也希望產業能夠一起參與進來,將能量從政府隊擴張成國家隊,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如此在面對未來挑戰會有更好的策略及應對模式。

(廣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