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下影響ITP患者生活品質 治療新趨勢有助改善

2020/08/07 11:04

30歲的陳小姐五年前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簡稱ITP),因為難以忍受類固醇治療產生的肥胖副作用,她總在血小板數值較低時,才到醫院求診,兩年前就曾因腸胃道內出血緊急住院,三週後病況加劇,出現呼吸衰竭並進入加護病房,當時身上的血換過兩輪,就連施打免疫球蛋白,病況也無起色,後來改以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血小板才平穩回升,轉至普通病房。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ITP為後天的免疫疾病,內出血問題是ITP患者生活最大的潛在風險,除了外在的瘀青、紫斑,若發現流鼻血、牙齦出血或是月經異常大量出血須提高警覺盡快至血液科就醫。

血小板的正常值為15萬到40萬,當血小板在2萬以下就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王銘崇醫師解釋,無特殊狀況下,ITP患者的血小板在3萬以上即是安全範圍,但即便如此,因為血小板的數值容易變動,當患者想要從事運動或手術時,便會擔心現在是否有出血風險,「好多事情都無法自己掌握」這些心理負擔與憂慮的心情就是影響ITP患者生活品質的最大因素。

所幸目前治療方法多元,讓患者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王銘崇醫師說明,過去的治療無論是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皆是「節流」意即不讓血小板消耗過多;現在血小板生成素則為「開源」,能讓血小板在骨隨中製造更多。案例中的陳小姐在嚴重住院後,因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持續服用血小板生成素,第一週血小板便開始回升到三萬,第二週便上升到七萬,之後漸漸開始維持在十萬,患者可以享受正常的慢跑生活,並改善之前因類固醇產生的肥胖問題。

最後王醫師也呼籲,即使是新療法仍有其副作用須注意,像是頭痛、疲倦、嘔吐。患者平時也要避免清血的食品(如紅麴、魚油、薑黃素……等)且應避免感冒或感染,這都容易使血小板低下,若身體出現紫斑、出血點應盡快回診。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