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肇事率 車側與內輪差盲區是關鍵

2020/07/22 10:34

大車「視線死角和內輪差」頻釀禍 專家建議主動預警納入法規

近來台灣發生多起大型車輛的奪命事故,造成無數家庭悲劇,其中「視線死角」和「內輪差」是大車肇事常見原因。交通專家建議,除了靠駕駛多一些警覺心外,透過新科技在駕駛行駛中主動預警極為重要,依現行法規若加入「主動預警」功能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可預先提醒駕駛有危險物進入死角,立即反應,避免用路人成為車下亡魂。

大車駕駛因車身和車高阻擋視線,即使有後視鏡,仍有許多死角看不見。

根據警政署資料,台灣108年有1849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創近五年新高,其中大型車事故件數5143件,受傷和死亡人數約6千人,是近三年新高,又以「視線死角」和「內輪差」是大車肇事原因的前三名。

知名YouTuber「大車蒟蒻」,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大車行駛在路上,經常外側摩托車鑽來鑽去,內側小客車也想超車,兩邊夾殺,視線死角又多,不仔細看真的很容易出事。

資深客運駕駛也無奈表示,一般大客車車長約十二公尺,車身長阻擋視線,即使有後視鏡,仍有許多死角看不見,尤其轉彎時,遇到突然竄出的人車,根本無法立即判斷。

大車因視線死角和內輪差,導致駕駛即便從後視鏡也看不見旁邊的用路人。

駕駛行為和系統偵測精準度 影響防死角成效

為了降低視線死角和內輪差導致的意外事故,政府明訂109年1月1日起將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列為大型車定期檢驗項目,若未裝將限令一個月內加裝,否則可吊扣牌照,但實際上,有大車裝了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仍意外頻傳。

為何行車視野系統輔助系統預防成效受限?按現行法規,大車須在車身兩側裝視野鏡頭及車內螢幕,右側裝設近側視鏡與雷達警示系統,或可顯示車輛四周影像的環景顯示系統。雖然視野輔助系統的選擇多元,但使用上因駕駛行為與法規未臻完備,有其限制。

訪談眾多大車駕駛分享,開車時需注意大車前面和車身的四片後視鏡,現在還要看裝了攝像鏡頭的車內螢幕,如同再多一個後視鏡,螢幕小又分成四格違背眼看前方、手放方向盤之駕駛準則,只能分心快速掃視,更容易發生事故。

「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並非百分百偵測準確」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黃道易說,以超音波雷達為例,容易受障礙物如垃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影響,一旦障礙物進入盲點偵測區,便頻繁發出警報聲,疲勞轟炸之下,駕駛寧可關掉系統,失去防止事故之善良立意。

主動預警功能 國際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趨勢

消基會交通組副召集人李克聰也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分享,「當大車駕駛看到危險物,反應時間僅0.6至1秒,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應主動預警,甚至連動剎車或減速,而不僅只是被動告知危險。」

為此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2020年1月立法通過法規強制要求大車針對車側與內輪差盲區,裝設具有主動預警功能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透過主動聲響、燈號示警等通報駕駛,降低事故率。

專家建議,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應具備主動預警,包含閃燈或聲響,主動提醒駕駛。

目前國內有眾多業者已自主開發主動預警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利用與5G同頻寬之毫米波傳導,偵測距離跟範圍較廣,也不易受氣候跟空氣流動影響,加上「不是一偵測到障礙物,就頻繁閃燈或發出聲響干擾司機」,準確率較高。專家建議,現行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法規應納入車側與內輪差盲區主動預警功能,幫助駕駛人爭取黃金時間,及早反應,避免憾事發生。

專家建議,除了大車裝設具有主動預警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用路人最好與大車保持適當距離。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