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經濟困境如何解?聽聽學者這樣說

2020/06/05 16:56

文/吳懿庭  圖/經濟部、蔡明芳教授提供 

隨著國內肺炎疫情趨緩,民眾最關注的議題也從防疫逐漸轉移到經濟層面上,在此之前,政府為維持基本生活面,已陸續針對勞工、艱困產業及弱勢族群推出多項紓困方案,為持續提升民眾消費信心及慾望,最新規劃的「振興三倍券」也即將在7/1正式開放申請,卻也引來不少討論聲浪。

振興並非紓困 三倍券模式可避免成「替代現金」

有別於美日等國直接發現金給民眾,期待提高消費力的做法,此次的振興三倍券採用「支付1,000元現金,獲得3,000元面額券」的發放模式,卻讓不少民眾質疑此方式根本多此一舉,反而增添了領取時程及作業上的成本,但也有學者對此次三倍券的整體效益持樂觀態度。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與經濟學系蔡明芳教授便指出:無論是消費券還是現金,與此次的三倍券在規劃設計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並不是說發放現金是錯誤做法,而是在評估國情及民眾消費習慣之後,三倍券模式可能對台灣社會經濟活絡會有更大的助力。直接發放現金固然簡單,但後續的振興效益其實非常有限,由於現金無法規範使用狀況,民眾可能更傾向將這筆款項存起來,或是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也就是所謂的「替代現金」,如此無非是變相的將原先既有的消費支出轉為儲蓄,刺激經濟效果當然大打折扣,這也是金融海嘯時消費券最終無法起到提升GDP的根本原因。而此次的「三倍券」發放,民眾必須自備1,000元才可以兌換3,000元的振興額度,代表每消費3元,就有1元是來自於民眾本身,即使在同樣的消費模式下,替代現金的比重也會大幅降低,市場上的流動資金自然也更多,故如此規劃模式在振興經濟的基本架構上是有其必要性的,畢竟「振興」方案本身即是以鼓勵民眾走出家門並刺激消費為最主要目的,「紓困」則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兩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領取方式更多元 業者拚加碼更能提升消費意願

其次,除了可在郵局及四大超商領取紙本券,為因應數位化潮流,政府也首次與多家支付平台及信用卡業者合作提供數位支付,使用及回饋方式也更加多元且彈性。蔡明芳教授也表示,如今市面上的電子支付業者百家爭鳴,且使用率穩定的上升,為了搶佔市場大餅,在每人均有3,000元的基本盤下,業者必定會針對此波振興方案推出各式優惠,無形中也能讓民眾消費意願更提升,透過公私協力一起大力宣傳同時加碼促銷,來讓三倍券的振興效果達到倍數性的成長,「讓一塊錢發揮超過一塊錢的效力」,達成乘數效應,數位支付所誘發的支付業者額外加碼方案,是發現金與過去消費券所無法產生的刺激效果,因此,振興三倍券的點火效果一定優於現金與消費券。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針對三倍券所可以使用的產業別,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百貨、餐廳、書店、演唱會、旅遊住宿等實體消費都可以使用,而因為此波疫情而相對受益或受損害較低的電商及餐飲外送平台業者則被排除在外,蔡教授也補充說,這都是有理可循的,畢竟在疫情衝擊下,電商通路及外送平台已成為不少民眾在民生消費上的首選。

隨著旅遊禁令的逐步解除,同時暑假腳步將近,國人規劃出遊的比例增高,觀光業的重新活絡應是指日可待,只要有人潮就會有消費力,景點周邊商圈所產生的集合效益,對如夜市攤販、餐飲業者或是觀光相關業者等都會是很大的助力。總結來說,三倍券除了能有效解決過去消費券現金替代比重高的問題,在使用產業別及消費規範上也做了更有效且積極的規劃,且透過與電子支付平台的合作,也可有效擴大振興效益,應能有效刺激消費並振興經濟,在後疫情時代,共同穩步邁進,為經濟做出貢獻。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與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蔡明芳。

一次看懂三倍券怎麼領

此次三倍券分為紙本及數位供民眾選擇,紙本三倍券7/1開放預購、7/15可領取,採用「支付1,000元現金,獲得3,000元面額券」的方式發放,使用期限則從7/15至今年12/31止,只要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國民身分,或是已取得居留許可的外籍或陸籍配偶,無論年紀每人皆限領一次,面額則設計為「500元四張、200元五張」,另外為照顧弱勢,針對120萬戶中低收入戶,政府則直接匯款1,000元至戶頭,並標明「三倍券」使用,再請民眾提領現金去兌換三倍券。數位方面的消費工具包含:行動支付、電子票證、信用卡,7/1起上網登記綁定,7/15開始至今年12/31止,累積消費滿3,000元回饋2,000元。

(有任何問題請洽詢1988專線)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