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發濕地標章 保育經濟齊頭並行

2020/05/15 15:01

臺灣四面環海,豐富的地形、溫暖濕潤的氣候,造就了這座島嶼的物種多樣性,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生生不息。但隨著時間演進,人類為了經濟發展而大舉開發,許多物種被迫遠離原有的棲地,甚至在這塊土地上絕跡,在臺灣,由於土地面積有限,位於陸海交界處的濕地便首當其衝被過度開發利用,濕地物種受到破壞,連帶影響整個生態系循環,生態物種的保育工作自然也無法順利拓展,形成保育惡循環。

濕地保育刻不容緩 官民一同推廣濕地標章

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間該如何取得完美平衡,一直是全人類在努力的方向,所幸近年來政府在保育上愈趨注重,也積極與民間相關組織合作或是取經,希望能在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政府也設計了「濕地標章」,並針對環境教育、生態旅遊、農漁產品、文創產業、及其他對濕地環境友善的產業核發標章,除了能讓民眾易於辨認,同時展示產品的環保特質,也期待能透過此措施推廣濕地保育及增進地方收益。

濕地標章採用四方導角為主體,以水鳥、青蛙及魚類互相交疊分別代表天空、陸地及各種生物的關聯及生命力,並以稻穗代表人在生活及生產層面與濕地互動的明智利用精神。

環境教育需從下紮根 讓保育觀深入生活

作為全國第一個濕地標章使用許可認證單位,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創立之初便以濕地教育為重要使命,為推動濕地環境教育所創立的「台江濕地學校」也獲得濕地標章認證,透過創新思維將台江特有的濕地生態、歷史人文與漁鹽產業完整整合,轉化成各種型態的環境教育課程及活動,同時邀請在地產業達人,如鹽農、蚵農及漁夫等參與課程合作,帶領學童們離開書本、走出戶外,真實親近濕地感受生態之美。

除此之外,臺南市政府農業局以營造對水雉友善環境棲地保育為目標申請濕地標章,並將標章運用於對水雉友善環境棲地保育的營造及輔導農友施行友善耕作所生產之相關產品。水雉原是臺灣典型的農田生態系代表生物之一,每年菱角收成後的水田常吸引牠們覓食或棲息,到下一次播種前,部分農民為防蟲害,使用慣行農法導致水雉或其它生物誤食而受害,為杜絕相關事件發生,將協助輔導尚未加入友善耕作之農民,或未取得有機驗證(含轉型期)農田所產出的產品逐步加入濕地標章行列,透過多一層檢驗把關,讓農民種得健康,消費者也吃得安心。

「台江濕地學校」與在地產業達人合作規劃戶外教育課程,讓學童親身體驗蚵農每日的工作內容,希望能藉此機會讓保育觀念深入生活之中,同時傳達生態之美。

水雉原是臺灣典型的農田生態系代表生物之一,每年菱角收成後的水田常吸引牠們覓食或棲息,但卻常誤食農民為滅蟲害所置放的農藥或是毒餌而喪命,如今已瀕危。

而在產品端,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黑琵牌虱目魚罐頭則是結合生態保育、在地養殖產業及傳統文化智慧所產生的文創商品。數百年來黑面琵鷺等候鳥固定來台江地區度冬,正是因為先民為因應台江內海不斷的浮覆變化,在惡劣環境下開闢魚塭、樂天知命地採用粗放的淺坪式養殖模式放養虱目魚;在每年秋天,漁民們會趕在天寒前收成肥美大魚,而收成之後,魚池因休養放低水位所殘留之小蝦、雜魚,正好遇到涉禽黑面琵鷺來此度冬覓食,因而成就台江最和諧的自然文化景觀。數百年來,府城的人們以這種最庶民的生活飲食文化,用味蕾緊密連結與濕地、候鳥生態間不可思議的夥伴關係。

雖然近年來養殖漁業因技術改良產生極大的改變,但台江國家公園為了鼓勵候鳥棲地鄰近漁戶繼續採行友善鳥類的養殖方式特別說服漁民在每逢秋冬漁獲收成後,能配合把魚塭水位降低,確保遠道來訪的黑面琵鷺有豐富的食源及安全的棲地 而為了支持這種生態友善魚塭的漁民,台江國家公園將這些魚塭的虱目魚製成美味的罐頭邀請大家一起以消費來支持生態友善棲地營造讓更多黑面琵鷺等國際遷移保育物種能自由自在在台江這塊土地上翱翔!

「黑琵牌虱目魚罐頭」除採用來自於台江國家公園友善黑面琵鷺的生態養殖魚塭的虱目魚,也與在地食品工廠合作生產,包裝設計也以近年熱門的文青風格為主題,期望消費者能藉由購買支持保育行動。

將理念認同轉換成購買力 達到利潤、環境及理念三方正循環

環境保育必須仰仗政府及民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各司其職,發揮最大的力量,除了持續宣傳濕地標章的認同度及能見度,政府也呼籲濕地周邊相關業者一起申請濕地標章,濕地標章推動的最終目的便是將其理念營造成為一個品牌,在一同為環境保育努力的同時,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達到雙贏局面:對生產者來說,當含有保育理念的農漁產品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同,相對他們也能獲得利潤,自然對濕地保育不牴觸,配合程度也會更高;而對消費者而言,若產品品質無疑慮,購買標章產品便是支持保育的實際行動,可間接促進觀光效益,同時讓產品銷售表現更亮眼,達成正循環!

(廣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