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期臺灣農村的再發展之金門篇

2019/12/25 18:45

前文分別從政策制度人物案例回顧了臺灣近期農村的再發展,此篇將從金門縣近期的農村再發展策略與經驗,探討公部門間合作機制與私部門中組織成長的可能性;同時,也嘗試藉由這樣的經驗,思考臺灣小農們可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方向。

一、金門農業的特殊性

講到金門,大家都會想到高粱酒;的確,金門的農地多輪種高粱、小麥以供金門酒廠釀酒所需。同時,在金門酒廠保價收購,與地主可委外以慣行農法代耕的誘因下,依據民國1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金門高粱與小麥的種植面積(約1,928公頃)即超過了當地實際耕地面積(約3,831公頃)的一半;而與縣民日常食用息息相關的蔬菜種植面積,僅僅不到10公頃,因此常需仰賴臺灣海運蔬果以補足民生消費的缺口。
或許,在全縣農業經營的觀點下,金門農地直接收益與金酒公司獲利後對地方所做的回饋,讓金門的整體農業經濟並無存在太大的問題;但若從生態環保與糧食安全等永續發展的角度審酌之,實須積極提升當地農、牧食品的質與量。而這樣的工作,在金門,其實也有一群抱持著理想的小農們,在默默地推動著。

在金門,也有一群抱持著理想的小農們,在默默守護著離島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

二、農村再生2.0後,公部門在金門的分進合擊

如前文〝回顧近期臺灣農村的再發展之政策篇〞所述,自民國106年度起,農業委員會為擴大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等全民參與農村再生、加強提升農村人力培育及產業發展等目的,而推動了農村再生的第二階段(即農村再生2.0);其中,縣市政府可擬定縣市農村再生總合發展計畫後逐年堆動,並由水土保持局各分局中接手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金門縣政府於民國106年,在「幸福.宜居.生態島嶼」的縣政指導下,提出「永續農村、有機金門」的農村再生願景,並以「建構樂活農村社區農園、推動農創平台跨域合作、活化農村體驗島嶼觀光」為具體目標,透過爭取農村再生基金的補助,著手辦理「莫蘭蒂風災殘材去化再利用處理、金門地區生物炭循環農業、生態芋田復育、翹角姬兜復育」等項計畫。在整體的核心概念上,是將莫蘭蒂風災所造成的大量風倒木,製成生物炭或香菇太空包培養料,並推廣給友善或有機小農加以運用,甚至再將栽植過有機香菇的太空包,轉化成復育翹角姬兜蟲生態的基質。這不僅是將危機巧化為轉機、將廢物活化為資源,更是以自然循環再利用的概念,結合生態環保與優質農業所發展出的永續產業。

而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則自民國107年底起,透過擬定金門縣區域亮點計畫做為整體發展則,透過與地方共識之建立,確立從輔導金門小農們建置「複合式生態循環農牧場」開始作起,並以「養生食育x樂農食力x多元農遊」等三項推動策略,希望能發展出金門優質特色農業,吸引移農、創造青年返鄉,共創低碳、永續的島嶼糧食系統,營造金門縣農業、農民與農村的新價值。

金門縣區域亮點計畫涵構與發展策略示意圖。

三、民間組織的學習與成長

早期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即在金門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已有四個社區完成了四個階段的培根課程;金門縣政府自民國107年接辦以來,即積極輔導後豐港社區通過了農村再生計畫,同時也引領位於島東的大洋與后水頭社區積極參與培根計畫,未來可與縣府所屬的農業試驗所之休閒農場、林務所之森林公園、畜產試驗所之畜牧休閒…等園區共榮發展。
而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則以區域亮點計畫為取徑,於今年透過一系列的跨域增能課程與工作坊,號召了一群從事友善或有機農業的小農,與關心金門生態環境與優質農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了「金門縣友善小農事業振興協會」,這不僅是金門縣友善與有機小農的互助組織,也是金門縣優質農牧工作者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建構。協會也將自身定位為自學成長組織,期待透過內部與外部的各式交流與學習機會,提升個體與組織運作之智能。

金門小農在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的媒合下,自費至彰化City Bear生態農場觀摩以生物動力(Biodynamics)農法,生產健康蔬果、蜂蜜和雞蛋。

四、小農在當地淺盤市場中的可能出路

小農們的優質農牧產品要在金門縣13萬7千餘人的淺盤市場中進行銷售實屬不易,而隔海運至臺灣銷售又受限於保鮮與運費等問題,競爭力較弱。是故,小農們不僅要以「複合式生態循環農牧場」生產優質、精緻、多元的農牧產品,更要從農業體驗切入,增加一、二級農牧與加工生產的附加價值。
因此,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於今年透過兩天一夜的實境操作體驗工作坊,讓20位來自全臺各地的社會人士,共同參與金門循環農業的建置作業。該活動是先透過養蜂產業的體驗,讓參加者認識金門的自然環境優勢;再從養牛牧場的體驗,帶入循環農業及農牧整合等議題。而藍孔雀生態導覽,則是讓參加者思考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衝突。晚餐則是金門家庭特色料理教學與體驗,讓參加者瞭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關係。最後,是在多年國小協助校園菜圃與雞舍的建置,從中學習食農教育的各種目的與操作策略。藉此系列的體驗活動,讓參與者瞭解金門的環境特質、優質小農的理想與努力過程,同時也辨別了日常農牧產品消費可如何為生態與環境保育盡份心力,藉以帶動臺灣本島消費者與金門理念生產者的直接鏈結關係,拓增金門優質農牧產品的可能通路。

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舉辦工作假期,讓來自臺灣的體驗者與金門小農、多年國校師生,運用金門高粱牛所排放的牛糞為肥料,添加風倒木所製成的生物炭,共同建置校園循環農法菜圃。

五、農村再生在離島地區的可能性

水土保持局之區域亮點計畫強調地方自主及區域資源整合發展策略研擬,即以跨社區推動為原則,進行區域主題性發展亮點規劃,並提出符合區域特色、生態實踐、地景藝術、友善人文、節水節能、食農教育及深度體驗等議題之跨域合作執行計畫。同時,透過辦理參與式規劃設計工作坊,邀請相關單位、地方政府、大專院校、農民團體、青農、農村社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社區居民等共同參與,進行區域亮點規劃之意見歸納分析,並形成公私部門協力推動的具體行動計畫。
反觀金門在民國81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金門的地方經濟從阿兵哥的食衣住行育樂,逐漸轉型成為戰地文化觀光與自然生態旅遊。因長年的戰地政務軍事管制,侷限金門的土地開發,但卻讓自然的生態、純淨的環境及傳統的文化能夠被保存下來。今年,在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與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的合作下,透過農村再生相關計畫的推動,確認了以金門縣觀光消費及日常內需為目標市場,希望讓金門發展成為全臺循環農業及生態友善農業的示範區;同時,也能成為落實食物主權與糧食永續議題的前哨站。而此種農村再生發展模式可否作為臺灣各離島地區的參考,值得持續觀察與思考。

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108年在金門相關工作影音介紹請點選連結:3分鐘版 / 10分鐘版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