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許智傑與農業部漁業署、高雄市政府及產官學研代表共同出席《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激盪數位轉型藍圖、推動智慧漁業升級。圖/立法委員許智傑辦公室提供
從座談到落地,高雄以AI翻轉農漁業成數位轉型最佳典範!今年六月,高雄辦理的《AI型農•智慧耕耘座談會》吸引超過百位農業界代表參與,而十月的《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再次匯聚百位漁業界代表,期望將AI技術真正種進高雄的泥土、應用在海洋,發展願景值得期待。
座談會激盪出的數位轉型藍圖
「AI不該只聚焦於科技產業與城市場景,更應深入農漁業、走進生產者日常。」立法委員許智傑在兩場座談會強調,面對勞動力短缺、氣候變遷與生產結構老化,傳統「看天吃飯」的模式已走到盡頭,AI技術若能落實在氣候預測、病蟲害監測、智慧灌溉與供需模型預測上,將為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
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分享,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建置480處智慧場域、完成194項技術移轉;漁業署署長王茂城直言,面對國際水產品要求與少子化衝擊,智慧化已是漁業轉型的關鍵解方;高雄區漁會理事長黃一茂更指出,科技不是要取代漁民,而是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立法委員許智傑期盼,透過座談會的熱烈討論與實務分享,共同激發出更具體的行動方案,更於會後積極協調各方資源,誕生一套能聽得懂農民語言的「農來訊AI助理」系統,亦成為智慧農業落地應用的最佳案例。
從對話到行動 AI助理上線
「農來訊AI助理」系統整合生成式AI技術與在地農業資料,透過語意分析與自然語言生成能力,真正理解農民需求。與傳統查詢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即時連結「農來訊資訊網」,取得全台作物防災告警、今明36小時天氣預報、生產管理規劃與農產品交易行情等第一手資訊,讓AI回應更符合實際需求。
農民不需要學習複雜的操作介面,只需開啟網頁、輸入問題,系統就能提供即時、可信的回覆,透過「會說人話」的AI助理,大幅提升農務管理效率與防災應變能力,真正縮短數位落差。
由立法委員許智傑辦公室及高雄區漁會、台灣區遠洋鰹鮪圍網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共同推動的《AI型漁・智慧漁業座談會》,於10月25日在高雄盛大圓滿舉辦。立法委員許智傑辦公室/提供
許智傑指出,南台灣尤其高雄市,正逐步形成AI硬體與應用發展重鎮,從推動台積電建廠,到嘉義、台南、路竹、橋頭等科技園區發展,再銜接至亞灣智慧科技創新園區,南台灣正打造半導體科技S廊帶與AI科技城,且黃仁勳更稱讚高雄是全球孿生智慧城市典範,目前高雄市已將民政、戶政、交通號誌等系統數位化,建立完整城市資料庫。
高雄市政府秘書長郭添貴表示,高雄擁有完整的AIoT治理基礎與實驗場域,結合亞灣智慧科技園區能量,有助於形成產官學研共創的智慧農業示範基地,且市府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涵蓋智慧感控系統、智慧農機、數位解決方案等項目,配合「高雄農來訊」數據平台,加速智慧農漁業普及與落地。
從示範到普及 數位生態系逐步成形
未來「農來訊AI助理」系統將規劃導入語音助理、影像辨識與感測器資料串接功能,進一步結合田間物聯網設備與AI智慧分析,打造更全面的數位農業生態系。
許智傑更以人手一個「AI小秘書」為願景,期許為農漁民打造專屬智慧助手,從農業、漁業到個人生活,全面推動高雄的AI轉型,也期望透過座談催生出更多AI農業的落地應用,讓AI不再只是科技名詞。
(專輯)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