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骨鬆三徵兆 及早篩檢骨折不出現

2022/11/23 12:00

行天宮醫療志業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外科部主任吳長晉。

七十歲的阿嬤一把抱起四歲的孫子,很是開心;孰料,隔天感覺背部好痛。但因疫情緊張,不想去醫院怕受到感染,於是一直撐著,拖了兩個多月終於承受不住,請兒子帶她去恩主公醫院就醫,發現阿嬤不僅身高變矮了,疼痛原因竟是腰椎的壓迫性骨折。

「阿嬤有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掉到負3,為嚴重性骨鬆。阿嬤有點駝背,在要求她穿上背架、連續施打骨鬆藥物共六次後,骨密度回到負1。」收治該病患的行天宮醫療志業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外科部主任吳長晉表示,骨鬆是無聲的殺手,容易被忽略,但可以從三個徵兆來警覺:「駝背、變矮、莫名下背痛」。

骨鬆最怕骨折 及早篩檢與治療才是上策

骨鬆常見於停經後婦女,也與年齡漸長有關。隨著人口老化速度上升,骨鬆患者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新慢性病觀念「三高一低」,除了常聽到的三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外,「一低」代表低骨密,也就是骨質疏鬆症,不僅也是慢性病,其盛行率甚至比糖尿病來的高。

吳長晉說,骨鬆最糟糕的狀況是,有時只是輕微跌倒卻會造成嚴重骨折,進而對生活造成影響。「有統計顯示,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約20% ,這數字直逼乳癌死亡率 。」況且若骨折後並未治療完全,還可能造成日後失能、臥床等,對家庭經濟與社會成本都是一大負擔。

他呼籲,年滿五十歲的婦女務必開始做第一次DXA骨密度檢測,只要五分鐘,躺著測,就能得到腰椎或髖部的骨密度T值,協助醫師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若家中有長輩出現「駝矮痛」三徵兆,也要及早就醫確認並接受治療。

骨鬆藥物選擇多元 持續回診保有好骨密

目前治療骨鬆的藥物相當多元,也都有不錯效果,「藥物大致可分成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只要提早介入治療,遵從專科醫師的建議,同時改善飲食、運動等,是有機會把骨密度拉回正常範圍。」吳長晉指出,針對骨密度小於-3、使用第一線藥物後仍有第二處骨折、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等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能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以提升骨質密度降低骨折風險。

他強調,治療骨鬆必須要持續,若中斷治療會令藥物的效果打折,甚至回到原本的狀況,也建議有骨鬆的病患除了持續用藥、定期追蹤外,也要改善生活型態,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630-PRO-2022-Nov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