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腫瘤對藥物反應 個人化抗癌藥物體外測試見曙光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預知腫瘤對藥物反應 個人化抗癌藥物體外測試見曙光

2020/06/08 14:23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於日前上節目分享精準醫療案例。

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台灣生技產業再次成為國際舞台焦點,不僅快篩技術在準確率和時間上都有倍速成長,在癌症領域也有相當亮眼的表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與臺北癌症中心循環腫瘤細胞研究團隊新開發的循環腫瘤細胞分析技術,在癌症用藥的個人化體外測試上,就有突破性的成果。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日前分享指出,一位長居美國中西部的臺籍女性,2015年被確診罹患第四期卵巢癌,在當地大學醫院經過手術切除及後續化學治療、新藥標靶治療後,雖經歷一次復發,但藥物控制十分成功。2018年她因緣際會加入臺北醫學大學循環腫瘤細胞研究團隊的人體研究,及早偵測復發,而後續在北醫附醫的治療,也證實該研究找到的抗癌標靶藥在臨床病程中有效爭取到疾病控制的黃金期間,人生再現彩色。

這項研究計畫,主要是從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取得循環腫瘤細胞(CTC),並透過體外培養增加腫瘤細胞的數目後,據以檢測腫瘤細胞對標靶與化學抗癌藥物的敏感性,希望日後有機會讓患者在實際用藥前,在體外先了解藥物對於腫瘤細胞的反應,降低無效用藥問題,爭取治療的黃金時間。

在北醫大分子腫瘤團隊的通力合作之下,應用此一技術,已成功協助多例復發轉移的案例,及時獲得有效治療。2019年底臺北醫學大學循環腫瘤細胞研究團隊更因此獲頒國家新創獎肯定,並技轉國內業者精拓生技,期待盡快為更多癌症病友帶來新世代的個人化癌症治療。

呂隆昇表示,選用腫瘤藥物若能有系統化的工具,就有機會幫病人依自身個別條件找到合適藥物。這些個人化精準醫療的工具,除了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順應醫病共同決策的時代潮流,讓病人接受治療前,能與醫師有多一些客觀數據來做仔細溝通,讓病人更了解自己選擇接受的治療方式。

呂隆昇強調,現有CTC類檢測多著墨以CTC數量來監測癌症病程,而個人化抗癌藥物體外測試則能提供資訊,讓病友與醫療團隊比較多種化療或標靶治療方案,這對千變萬化的癌症治療來說尤其重要

衛生福利部的死因統計顯示,國人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已逼近5萬人。技轉業者精拓生技以癌症患者生活福祉為己任,投入資源協助有效治療癌症的方式依舊是當前重要課題,希冀這項技術將有助於精準個人化醫療付諸實踐,成為癌症治療的新利器。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