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期臺灣農村的再發展之人物篇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回顧近期臺灣農村的再發展之人物篇

2019/12/17 20:49

前文討論了近期臺灣農村再發展的相關政策;然而,如同眾所皆知的,無論是社區總體營造或是農村再生的成功關鍵均在於「人」與「地方組織」,如果以雙北及宜蘭地區獲得民國108年農村領航獎肯定,以及今年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所導入農村的都會人力資源的案例進行觀察,又可看見什麼樣的端倪?或許透過交流與討論,可讓我們歸納出幾條線索,據以持續推動臺灣農村的再發展工作…。

一、守護家鄉與翻轉生機的在地人-中山休閒農業區 林長輝理事長

擔任中山休閒農業區理事長的林長輝,以將宜蘭縣冬山鄉中山社區打造成「國際休閒養生村」為目標,持續推動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無農藥的安全社區,協助社區茶農夏季製作紅茶,增加茶農經濟收入。不僅每年舉辦紅茶分級評比活動,保存傳統的茶村文化,結合休閒產業發展推動精緻農業,用心打造無毒有機好環境;也期許年輕人能夠返鄉創業,傳承老一輩製茶技術,為社區帶入新血及創新力量。

二、返鄉營造三生好環境的青農-螢火蟲書屋 葉家豪

新北市石碇區十八重溪山村的青年,於民國105年回到家鄉石碇時,卻發現同年的美好不復存在。為了讓環境永續,民國106年他租下年久失修的十八重溪聚落礦工老厝,修復維森林裡的「螢火蟲書屋」,照顧山村裡的學童;隔年也以「建立山城養菇、推動里山體系及促進農村共營計畫」為題,獲得水土保持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支持,持續發展文史保存運動,更跨域整合發展地方創生,希望以點點螢火、照亮石碇。 

三、入鄉青年以創意重構農村價值鏈-金瓜三號 蔡威德

因為學生時的專題研究而認識坪林,看見了坪林的美麗與哀愁,因此以外地文青之姿,在新北市坪林區成立在地體驗工作室「金瓜三號」。而後,在民國106年透過水土保持局回留農村個人組計畫,號召12位種茶青年成立「新茶世代」,參與坪林包種茶節茶青館的主題設計,並協助成立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更在民國108年促成坪林永續生產合作社,以建構在地茶產業之新價值鏈。雖然蹲點社區僅兩、三年,但為坪林創造了嶄新的茶鄉風貌,讓坪林茶鄉持續悠遠芬芳。

四、藝術工作者融入農村產業與地景-山禾院 駱鴻捷

由於一般農村聚落的高齡人口較多,對於永續經營的發展、生態農業觀光並沒有太多的想法,而為了增進年輕人的返鄉意願,未來勢必得做些改變。駱鴻捷不僅在新北市金山區高厝聚落推動深度旅遊,並計畫透過和金山地區的藝術家們合作,在聚落推廣深度的心靈之旅。因此,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媒合了駱老師與新北市青農聯誼會長王御庭共同合作,於王御庭所經營的寧靜海香草園,以創意微地景改造行動,加值既有農村產業地景,呈現北海岸農場面海背山的優質環境。其不僅改善了現有資材室的貨櫃屋景觀,並透過趣味的牛仔香草人打造迎賓的入口,輔以打造體驗窯,以傳統的窯烤使青農所生產之產品可mix在一起;包含:香草烤雞、香草蔬菜比薩、煙燻烤雞比薩...等,讓體驗與食農教育學習者能在此愜意吃著窯烤食物、看著海岸線、品嚐一杯冰涼香草茶...。

五、農創設計師重塑農村產業形象-森十手作 楊賀捷

楊賀捷數年來秉持「地域創生」茶產業活化的發展策略、「里山精神」生態環境維護的核心概念,希望達到「半農半X」茶農與社會連結(X)的新生活價值創造;同樣的,今年在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的媒合下,針對臺灣包種茶的原鄉-臺北市南港區大坑社區進行茶產業加值提升作業。本次的操作係以「茶餐桌美學教育」為主軸,針對餐桌顏色、擺盤層次以多重案例與社區進行討論,並於現地採集可使用襯底之植栽葉子,從大小、形狀、杯盤內的空間架構逐一分析說明。而後,社區以在地茶葉、當季蔬食為主,研發春夏秋冬四季套餐,並討論茶餐點之故事內涵,以及四季主題內容,並運用所學接待農會辦理之活動,進行餐點製作與擺盤,獲得好評。在這樣的激勵下,有興趣的居民在社區發展協會下,更近一步成立「茶山工作坊」,以餐點開發、DIY食材等為主,並共同建立SOP流程圖,讓後續的產業發展有統一的標準。

六、關於全民參與新農業及新農村

以上類似的案例,在近年農村再生2.0的政策落實中,其實是非常多的。不論在地人或是外來者,皆運用自身所具備的理念與專業,投入農村產業鏈的加值行動;更難能可貴的是,都是以長期合作的模式,將都會與農村的資源與以串聯。雖然,以上的案例仍以單人、單一公司與單一社區間的合作為主;但是,在地方仍欠缺與中、小型產業建立合作商業模式的現況下,這樣的微型合作模式,是確保了農村社區產業運作的主體性,也可為未來擴大營運規模,或與外部企業的合作,奠定基礎。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