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辦理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工作坊_野外實作。(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08年起即致力於埃及聖䴉移除,迄今已移除超過1萬8千隻,埃及聖䴉與台灣原生鷺科鳥類的生態棲位是競爭的,不論是競爭食物資源或是佔據生存空間,都對本土生態產生負面影響。
開始著手執行埃及聖䴉移除工作,結合已有埃及聖䴉分布的所有縣市政府分進合擊,利用生殖控制及成鳥移除兩種方式,全面啟動埃及聖䴉移除;成鳥移除是採用槍枝移除的方式處理,現今僅存少量族群仍然在野外存活,目前採用逐年清除族群、持續抑制,避免族群再度擴大。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第一線同仁每週不論清晨或傍晚積極巡查埃及聖鹮出沒蹤跡。(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另外,斑腿樹蛙目前於全台多數區域都有分布,不僅外觀與本土種布氏樹蛙相似,使用棲地更是高度重疊、產生競爭現象,造成本土物種生存壓力,自101年起每年補助縣市政府進行斑腿樹蛙的移除業務,目前在高雄、屏東及金門地區已移除431隻成蛙個體,全台累計移除47,344隻成蛙、3,180個卵塊。
目前已知斑腿樹蛙喜歡有蓄水桶的農墾地,比較不喜歡棲息在遮蔽率高的森林環境,可藉由棲地管理減少擴散,例如菜園水桶加蓋,減少積水環境。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辦理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工作坊_室內課程。(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溫室蟾,為近年發現的外來入侵種,體型小,移除難度高,特別是不需要經過蝌蚪期變態,也無須水域,母蛙直接在潮濕的土或是落葉層產卵,約兩週就可直接發育成小蛙;與台灣原生種的小雨蛙形成生態棲位的競爭,一整晚可以吃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螞蟻、蜘蛛、白蟻等,須在目前尚仍掌握的初期階段執行移除,避免族群擴散。
外來入侵種 (Invasive alien specie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則定義為「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且會促成改變,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確立「外來入侵種管理」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一項的行動目標,顯見外來入侵種議題於國際上已受到高度重視。
外來種蛙類。(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呼籲民眾同心齊力移除外來入侵種,若目擊埃及聖䴉,請到「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臉書粉絲專頁、亦可加入LINE社群(ID:@491aueyt),通報目擊的日期、時間、地點、數量及照片。
至於蛙類,則可以利用iNaturalist、外來種斑腿樹蛙監測社團、以及國立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電子信箱:Froghome@gms.ndhu.edu.tw)等管道上傳觀察紀錄進行通報。
期望透過發現、回報與移除,有效處理外來入侵種,進而守護本土生態環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會持續透過多方管道,確保外來入侵種移除工作持續進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廣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