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基因無突變的腸癌患者,有望透過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快速縮小腫瘤,並接續透過達文西手臂手術切除腫瘤。(圖/吳志謙醫師提供)
居住屏東80多歲老伯伯,肚子常不舒服感到腹脹,原本不以為意,在家人勸說下就醫檢查,確診第四期大腸直腸癌轉移肝臟,轉診到高雄榮總接受精準治療,先檢測出癌細胞RAS基因未突變,再採用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療,成功讓癌細胞快速縮小,接續透過達文西手術切除腫瘤,大幅延長存活、甚至有望爭取治癒。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 有效縮小轉移腫瘤達手術切除
高雄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吳志謙表示,老伯伯個案非常勇敢,確診時大腸腫瘤已阻塞腸道,也不適合直接開刀切除,先用腸造口緩解排便阻塞。所幸,經過基因檢查後,確認癌細胞未具有RAS基因突變,就立刻選擇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成功縮小腫瘤後,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將原發與轉移腫瘤都成功切除。
吳志謙醫師提到,大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當察覺到身體異常,如食慾不振、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恐怕大腸癌已發展至中晚期,當中恐怕有1至2成,確診即第四期大腸癌,目前標準治療會先採取化療配合標靶,嘗試讓原發與轉移腫瘤縮小,如果到達手術可切除標準,就能開刀切除腫瘤,大幅提高存活率。
精準醫學基因檢測選出發藥物 不能手術也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吳志謙醫師指出,癌症治療已在精準醫學時代,啟動標靶治療前,會先檢測癌細胞基因狀況,當檢測出RAS(KRAS與NRAS)基因未突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就能當作第一線使用,就像棒球賽先發投手,需俱最佳實力,才能登上投手丘給予第一擊,選擇癌症第一線標靶藥物道理也相同,剛開始就要給癌細胞迎頭痛擊,才能增加治癒機率。
吳志謙醫師也說,大腸直腸癌不同其他癌症,即使腫瘤轉移也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甚至治癒,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幫助下,能把原發與轉移腫瘤同時縮小,80多歲個案原發部位癌症經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切除後,復原迅速,肝轉移腫瘤接著電燒消融,最後也成功移除腸造口,迅速回到正常生活,就算部分病患仍無法手術,也能藉著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提升疾病無惡化與平均存活期。
導入達文西手臂手術 切除大腸直腸腫瘤更「精準」
吳志謙醫師更強調,在這癌症精準治療時代,除了藉著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能依據每個病患癌細胞特性,給予專屬最佳藥物醫療計畫外,達文西手臂微創手術治療也是精準醫療一部份,相對於傳統腹腔鏡手術,高雄榮總引進達文西手臂系統,醫師能藉著放大立體影像,與高穩定及靈活度之機器手臂,讓手術更加精準與有效,且能降低切除腫瘤相關風險。
糞便潛血檢查有助及早找出癌細胞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5歲就該開始
吳志謙醫師呼籲,癌症治療越早越好,如果能在第一期就發現,大多只需手術就能清除癌細胞,不需要後續輔助治療,保持追蹤檢查就好,所以定期篩檢就非常重要,衛福部國健署提供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能在沒有明顯症狀時,初步瞭解腸道內是否有息肉或腫瘤存在。
吳志謙醫師提醒,癌症發生年輕化趨勢,已在國際研究廣泛獲得認同,美國癌症協會(ACS)早在2016年修正建議,將大腸直腸癌篩檢年紀調整至45歲,衛福部也計劃於2025年起擴大癌篩對象至45-74歲,民眾若有相關家族史,更擴大至40歲以上接受篩檢。或不排斥提前接受檢查,都能主動到醫院洽詢,多數大腸直腸癌都由息肉轉變而來,若能及早發現並切除,就能降低未來罹癌風險。
TWN-954-1224-80004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