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褐藻醣膠研究有成 試驗成果豐碩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台灣褐藻醣膠研究有成 試驗成果豐碩

2021/03/05 19:32

文/吳懿庭  圖/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提供

由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及台灣聯合抗癌協會連袂舉辦的「台灣褐藻醣膠及高穩定藻褐素癌症臨床輔助與慢性病運用國際研討會」今年已邁入第十二屆,因疫情緣故首次透過線上研討會方式進行,仍吸引廣大醫、學、研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共襄盛舉、熱烈討論並一同發表研究成果。多年來,研討會持續針對經人體臨床試驗的褐藻醣膠(Oligo Fucoidan)及高穩定藻褐素(HS Fucoxanthin)在癌症及慢性病兩大領域的探討並持續地深耕。自2017年高雄醫學大學以人體臨床試驗,首度開啟了探討「台灣褐藻醣膠」合併化療及標靶藥物對大腸直腸癌末端轉移患者之癌症輔療作用,為癌症治療開啟了新曙光,為秉持照護病友延續生命的初衷,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努力不懈地進行各項國際臨床試驗及研究,期待未來能藉由政府單位的投入與各產官學研的資源整合,為台灣生技產業創造價值、造福世界。

癌症治療新觀念 除對症下藥更需多方輔助

許先業教授表示,由於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以平均壽命延長,無論在全球或是國內,癌症及慢性病的罹病人口每年持續呈現飛速成長,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更已連續38年盤踞國人十大死因首位,而現今癌症治療方案仍多以手術、放射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如何減緩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同時輔助治療便成了研究重點。由於有效的腫瘤治療必須配合多種抗癌機轉,光靠單一療法,效果非常有限且未來極易復發,因此現今的醫療新觀念,不僅是要對症下藥更要多方輔助、多管齊下,在治療的同時強化其他器官的剩餘功能,因此除了遵循醫囑之外,建議可配合有多篇科學文獻佐證的輔助食品,一方面能協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如腹瀉及口腔黏膜潰瘍等,提高病友攝取食物的意願及吸收程度,如此一來才能有效加強體力、調理免疫力及提升疾病的改善率,治療成功機率自然增加,形成治療的正向循環,而經人體臨床試驗的褐藻醣膠便是很不錯的選擇。

根據2017年高雄醫學大學所做的隨機雙盲試驗中顯示,食用台灣褐藻醣膠的組別在治療上擁有較佳的疾病控制率(DCR),達92.8%,比對照組的69.2%增加約23.6%,發生化療副作用的比率也較低,顯示服用褐藻醣膠的實驗組有較長的存活時間;而在2018陽明大學所做的人體觀察實驗中,使用褐藻醣膠併用Cisplatin,肺癌病人存活率較單獨使用者增加50%,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不適及化療副作用,顯見台灣褐藻醣膠對於癌症及疾病預防臨床治療上的輔助應用價值。

許教授也提到,台灣在「台灣褐藻醣膠」及「高穩定藻褐素」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目前投入相關研究之產官學研醫療單位已達20多所,總計已發表50多篇國際醫學文獻,共佔全球文獻比例1.72%,近年來除透過細胞及動物實驗確定台灣褐藻醣膠及高穩定藻褐素具有癌症及慢性病輔助治療的潛力,各項人體臨床試驗成果也不斷累積,截至2020年,除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及肺癌等三項人體臨床試驗已進入收案解盲程序,包含直腸癌、子宮肌瘤、腎臟病、肝癌、頭頸癌、化療副作用、放療副作用等7項人體臨床試驗仍積極進行中,其中肝癌臨床試驗更是首次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顯見台灣在相關研究上已備受國際肯定,許教授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未來各產、官、學、研及醫療單位除了針對台灣褐藻醣膠及高穩定藻褐素在輔助治療上的研究及應用上持續各司其職、共同努力,也能往調理人體機能及預防去開發及深入探討,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將其去做更好的臨床治療運用,讓台灣的生技產業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理事長 許先業教授

小分子褐藻醣膠調節細胞基因表現 非酒精性脂肪肝預防治療有望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研究員在研討會中提到,肝癌是全球性的疾病,台灣更屬於全球肝癌肝病高發地區之一,而在B肝疫苗及C肝藥物相繼研發後,國內病毒性肝炎比例已逐年下降,轉而取代的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的肝癌。肝癌發生為一多步驟過程,多是由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引起,接著纖維化、肝硬化,最終演變成肝癌,整個病程可能長達2、30年,且發現時多為末期,但現今肝癌治療藥物種類少,平均只能延長壽命11-13個月,因此研發肝癌標靶藥物及研究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當務之急。此次實驗中,喻研究員與團隊利用斑馬魚的臨床前模型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來了解小分子褐藻醣膠抗肝癌效應的機制,以B型肝炎抗原及src轉基因斑馬魚及CD36轉基因魚模型作為觀察對象,分別餵食小分子褐藻醣膠,經過實驗證明,兩者在小分子褐藻醣膠可預防HBx,src,p53-/+,飲食引起的肥胖和CD36轉基因魚中的脂肪肝、肝纖維化和肝癌形成。小分子褐藻醣膠可透過與肝細胞上ASGR受體結合,活化STAT3訊號傳遞路徑,進而增加HNF4A基因表現,來抑制肝癌細胞增殖,最重要的是,小分子褐藻醣膠除可殺死肝癌細胞,對正常細胞也可起到保護作用,相較一般抗癌藥物無論好壞細胞一同破壞,較不會產生副作用,能更有效的輔助治療,此機制對未來開發肝癌新藥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 喻秋華研究員

糖尿病併發視網膜病變 高穩定藻褐素有效減緩細胞凋亡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夏詩閔教授表示,隨著社會進步,糖尿病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台灣更有國民病之稱,更容易產生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等,糖尿病患病人口持續上升,台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率也逐年增加,由於過去研究多著重在小分子褐藻醣膠及藻褐素對糖尿病本身的作用,此次則特別針對高穩定藻褐素對高糖誘發人類視網膜細胞傷害之保護作用及機制去探討。研究指出,視網膜細胞(RPE)在高糖狀況、脂質異常下,氧化壓力增加,發炎反應增加,進一步導致視網膜細胞的凋亡,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別給予視網膜上皮細胞(ARPE-19)高糖及高4-HNE(脂質氧化物),之後再給予不同劑量的藻褐素觀察細胞狀況,實驗結果則顯示,4-HNE及高糖會造成氧化壓力(ROS)的增加,便會造成細胞凋亡跟BRB的損傷,使BRB上的細胞間隙變大,使外來大分子進入視網膜細胞造成破壞,天然機制下會有蛋白質分子作為屏障阻止大分子進入,而高穩定藻褐素除了能有效降低氧化壓力傷害及正常視網膜上皮細胞凋亡、也能顯著提高這些屏障的蛋白質,並有效促使視網膜上皮細胞增生、狀況回復,具有保護細胞凋亡效果。夏教授也認為,糖尿病人口數龐大且病程時間長,從保健食品的角度去採取預防措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式,可參考此實驗結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及研究,對因糖尿病併發視網膜病變患者將有很大的助益。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夏詩閔教授

抑制腎臟纖維化 三者複方使用效用最明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正憲副教授表示,慢性腎病是因為脫水、藥物、毒物等讓腎元工作壓力上升,造成腎元粒線體損傷,長期持續造成腎小管細胞凋亡,最終造成腎臟纖維化,損失腎元,造成其餘腎元壓力,惡性循環後形成慢性腎臟病,且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皆為慢性腎臟病高危族群。而在2016發表論文中,已顯示小分子褐藻醣膠可抑制腎元纖維化;2018則發表藻褐素阻止腎小管細胞細胞凋亡,故此次動物實驗中便是利用手術方式使小鼠產生CKD狀態,並餵食小分子褐藻醣膠、高穩定藻褐素及左旋肉酸L-Carnitine,來觀察其結果。研究指出,腎小管細胞上的表面蛋白CD44一但受到壓力時會表現上升,同步引發腎細胞纖維化,而小分子褐藻醣膠則可以干預CD44感應,阻止腎臟纖維化;高穩定藻褐素則會活化轉錄因子PPARα,促進腎小管細胞中NHE1的蛋白質表現,此蛋白質的作用與細胞凋亡時表現恰好相反,另外還可透過訊號傳遞路徑開啟P13K跟pAkt的生存路徑,同步對抗細胞凋亡。實驗顯示,三者單方在腎小管細胞中都能抑制ROS產生及細胞凋亡的發生。此機制也可能降低急性腎損傷的惡化,且三者複方一起使用效用更明顯,且經過兩個月的餵食,複方未增加肝指數,甚至有降低CKD小鼠肝指數的作用,顯示此複方對肝腎都無毒性、無傷害,反之則有保護作用,安全性高。陳教授也特別補充,左旋肉酸無論是自行合成或是自食物攝取,皆需要腎臟參與,因此腎臟有缺失者的合成量較低,若能將其與小分子褐藻醣膠、高穩定藻褐素三者共同作為輔助療法使用,對慢性腎病患的臨床治療將會是很大的突破。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陳正憲副教授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