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大難關 百年站前廣場 如何華麗變身

2018/09/06 11:05

火車站往往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四周一定最為繁榮,每天往來的人流車流也最密集,嘉義火車站也不例外。人多熱鬧、商機無限,但相對來說管理的難度也更高。針對站前廣場動線雜亂、景觀不佳的情況,市長涂醒哲特別在104年大刀闊斧地責成相關單位動工更新,東西兩側的兩階段改建工程以極高的效率,呈現出令人激賞的成果,贏得市民稱讚,往來的遊客也對嘉義市徹底改觀。然而,能夠順利地在兩年內從規劃設計到工程完成,是因為突破了三大難關。

難關1 縣公車站體難處理,從官司訴訟到重啟合作
許多複雜的結卡在一起,當中最難解的當屬縣公車站體的遷移。還原現場到涂市長上任之時,市府與縣公車處關係緊繃、官司訴訟,先前市府團隊以強硬方式由火車出站處畫上斑馬線至縣公車站,等同限縮公車出入,來逼迫對方遷移就範未果;涂市長在雲嘉嘉平臺上首先向縣府團隊釋出善意,不僅用柔性溝通方式開啟合作契機,撤回強制執行處分,讓縣府得以分期償還使用補償金,最後還以完整的站前廣場規畫構想說服了縣府,和平移除縣公車站舊站體,算是最關鍵一役。讓站前廣場能和平理性的就技術細節雙方溝通,服務嘉義縣市民眾。

難關2 眾多使用者需求,設計難度高
「原本廣場上沒有人行空間,只有滿滿的機車、汽車跟花圃。在設計新的廣場時,行人的空間與車子接送空間占比如何拿捏、調配各種需求面向,旅客、汽機車接送、計程車排班、公車停靠、臺鐵行李房小貨車,以及當地的民眾出入所需,真的複雜度很高。」承辦站前廣場改建工程的交通工程科賴義龍科長表示,廣場的各項功能性都必須兼顧,除了保持交通流暢,原本的火車站古蹟維護、整體的美感也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執行上需要溝通協調的地方多如牛毛,像計程車司機就曾抱怨可排班車數變少;舊公車站體拆除時也曾遭到文史工作者抗議;內凹式規劃設置公車停靠是否合適更是受到部分議員質疑等等。儘管困難重重,涂市長卻總是衝上最前線,耐心傾聽各界的專業建議,並用詳細的模擬數據來推測未來的實際狀況,來讓改建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難關3 減少民眾出入車站影響,還要邊穿衣、邊改衣
涂市長急性子,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施工完成,所以先就無土地爭議的東側進行第一階段施作,之後再進行對旅客進出影響較大的西側第二階段。

同樣是嘉義子弟,肩負廣場設計重任的沈庭增建築師,在提升行人權益與使用空間,提出了許多創新的想法,包含半月環形道路、東西兩端一氣呵成的帶狀廣場、設置中央U形車道及西側計程車專用車道,漂亮又安全的公車候車區等等,透過每一個實用又美觀的巧思,讓不同性質及需求的使用族群分隔開來,避免造成流量交錯情形。更有甚者,為了不遮擋嘉義車站百年古蹟的風華,輕薄的候車棚在興建時也壓低至2.5公尺,同時還由內到外種植了30多棵臺灣櫸木,讓旅客在此處等待時,舉目就能欣賞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城市美景。

(以上專輯由嘉義市政府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