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育如何整合 台灣向新加坡取經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經濟教育如何整合 台灣向新加坡取經

2018/10/17 12:23

為了改善台灣產業與教育之間學用落差的問題,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本月五日期六日,假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交流研討會,並邀請美、新、日、韓四國學者發表主題演講,美國學者Dr. George Psacharopoulos於研討會首日擔任先鋒,以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制定政策,才能從教育的角度提升經濟發展。George Psacharopoulos對於台灣目前已經達到中等教育普及入學表示肯定,12年的國教可以節省很多社會問題衍生出的社會成本,如很高的失業率、薪資、醫療保健及犯罪率等,當一個國家的財務健全度不夠,則會間接引發許多醫療問題,所以中等教育對社會福利來說,是有很多影響力。

希臘籍美國經濟學者Dr. George Psacharopoulos。

借鏡新加坡 「終生學習」才能永不淘汰

新加坡學者Goh Chor Boon特邀演講分享新加坡經驗。

台灣與新加坡由於皆屬島國,並且同為須在有限土地及人力的限制上做最有利的發展,有許多國情上相似之處,因此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地方。新加坡學者Goh Chor Boon在「特邀演講」中指出,1990年前後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改變,但「終生學習」才是真正應該培養的觀念。

150年英國殖民奠下基礎 李光耀是推手

新加坡東到西45公里,南北25公里,是一個總面積相當小的國家,但卻是東南亞經貿的總吞吐港,Goh Chor Boon提到,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前,有各式不同種族、貧窮、種族不和諧等問題,60年代可以說是政治最動盪的時代。天然資源匱乏,但是填海造陸,讓所有的種族能夠融合,後來人口成長到560萬人,其中有超過100萬人是來自世界各國,但整體而言,人口不足以支撐經濟規模,但新加坡有150年是英國殖民地,因此為法治社會、現代港口城市及英語能力這三項實力奠下基礎,獨立後更由首任總理李光耀的大力推動,以推動專業領域人才,來彌補天然資源的不足。

教育、經濟與人力規劃應整合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有經過細緻規劃的,目標是培育新加坡教育的畢業生可以立即就業。最重要的是新加坡各部會間不會本位主義、各自為政,我們會成立委員會,目標是在人力政策上彼此溝通、分享觀點,為新加坡這個國家作出貢獻。重點就是讓教育、經濟與人力規劃整合起來。

新政策改變傳統觀念 提高青年軟實力

透過研發來創新、有更好的數位基礎建設,讓創新環境更好並邁向工業4.0國家,是新加坡未來的重點,因此非常重視生物科技、醫學科技、AI、Fintech,培養很多科學家,促成科學文化,把創新帶到每個領域,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促進這種創新的文化,讓創意可以打破傳統格局及觀念。但以教育核心來說,「終生學習」才是維持個人及產業競爭力的方法,因此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培養人才的軟實力也不容忽視,政府也開始推動新政策,讓家長跳脫傳統只重視成績的觀念,進而更重視品格及人生觀。

公民教育拉回人才 邁向工業4.0

新加坡之所以技職教育進步,歸功於學生可以有許多精進的機會,技職生可以成為一般大學畢業生、博士生,提供很多不同路徑,讓技職人才也可以追求學術發展或就業機會。在IT產業有人才,吸引外國人才來,但大量外來人才流入亦需要權衡,在引入的同時,也應培養在地人才,新加坡也有人才外流問題,但是政府從紮實的公民教育著手,提高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度,讓人才更願意回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