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敦煌 不分年紀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瘋敦煌 不分年紀

2017/03/23 09:17

「二十啷噹歲,拿著人字梯、手電筒」,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在那個年紀,在陰暗的莫高窟第61號石窟,待了兩個年頭,可見瘋敦煌沒有老少別。

文/李惠芬、程婷

「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今年又開始巡迴校園,首站進入新北市淡江大學(3/22~4/14),第二站是佛光大學蘭陽別院(4/28~5/14),壓軸站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6/2~6/14)。而去年也巡迴師大、中興大學及屏東大學,最令敦煌迷追星的內容是敦煌研究所要角前來台灣學府開講,至今第4場皆場場爆滿。還有追星族已連參加4場,他在會場很老道都緊跟著敦煌研究院人員,聽最精湛剖析。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指著第61窟,指仕女臉上的「梅花妝」,他說:「這可是時尚妝啊!」(程婷攝)

輕裝備入石窟 不分晝夜愛上了

在淡江大學主講是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他回憶自己在20歲就迷上敦煌,雖然當時是中文系但內心總是壓不下對藝術那份痴與狂,於是毛遂自薦向敦煌研究院院長表達自己想入窟探究,這封真情流露的信果真打動人心,使研究院破例讓一位非藝術學系學生入窟研究。

「第61號窟長13米、高3米,必須站在人形梯上『明察秋毫』」,趙聲良今年54歲,在敦煌研究院也稱不上前輩,但他當年迷戀上敦煌,只有20歲,6年後獲得賞識,開始研究第61窟五代(元),手電筒及人形梯是他入窟工具,「不能開燈,會破壞文物」趙聲良幾乎是摸黑記錄著第61號窟,靠著微弱的光線,睜大眼看著內容、線條,而此窟展現五台山形勢,有很多寺廟於其中,他要耐住性子,不厭其煩描圖,文字也要記下來,「其中有195條文字,有150多條可以辨識,其餘還要花工夫去比對」。翻遍歷史文獻及佛經,去印證、去了解,「跨越時空與千年前筆者、畫者作心靈交流。」對年輕氣盛的小伙子,這份工作沒有熱忱是很難支撐的住。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特別提到榆林窟第3窟─普賢變畫作中下方,竟出現清朝人在此留名,表示「到此一遊」意味,但也得代代相傳下去。(程婷攝)

台灣青年瘋敦煌人 不少搶時間猛學

不過,趙聲良卻不擔心研究敦煌石窟後繼無人,尤其看到「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在台灣巡迴校園的成果,他說:「台灣也有學子瘋敦煌,前年講座來參加不少。」不過,他透露現在敦煌研究院對瘋敦煌研究生限設比較多,過去待在石窟甚至可以不分晝夜,他常常是饑腸轆轆才猛然看錶,但現在因維護古物之故,入窟研究得「搶時間」。

此外,日本年青人也很狂熱,趙聲良也表示,這幾年敦煌研究院採開放研究態度,甚至對跨領域研究也格外感興趣,對於其他國家想要來研究敦煌都很歡迎。

「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今年首站至淡江大學,由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張炳煌主任(左起)、藝術大師李奇茂、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嚴雋泰副董事長、敦煌研究院趙聲良副院長、淡江大學胡宜仁行政副校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陳愛民部長等人共同揭幕。

「行動敦煌」巡迴 台灣學府很值得

促成「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巡迴台灣學府的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及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花了兩、三年時間策畫,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台事務部部長陳愛民說,很多人都去過敦煌,若能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藝術有一定的喜愛是最棒的!而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辦理敦煌展覽的目的是把「行動敦煌」送出來給大家看,希望民眾會對某些元素感到興趣,並藉此融入生活分享給大眾,她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走近敦煌~青年絲路行旅計畫」也將陸續接受兩岸青年學子報名,相關訊息請隨時注意活動官網。(程婷攝)

青年學子探訪 敦煌前輩帶路

接下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及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緊鑼密鼓讓兩岸年輕人親赴敦煌,舉辦「走近敦煌~青年絲路行旅計畫」。敦煌研究所也將於兩岸遴選出菁英後,派出研究團隊最強「前輩」陪兩岸菁英在敦煌待一個月。陳愛民表示,到過敦煌不稀奇,要能懂得精粹才重要。因此,提供年輕人一個大平台,讓學生跟隨專業老師的腳步,瞭解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等等,讓學生在人生經驗的閱歷更加豐富,藉此達到文化傳承與多元角度體驗敦煌之美的理念。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