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概念掩埋場 也能成熱門夯景點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晴時多雲

環保概念掩埋場 也能成熱門夯景點

2017/03/07 14:10

零廢棄難實現、 垃圾處理要更實際!

台灣一直以來不斷的在推動各項以「零廢棄」作為核心概念的環保政策,包括民國87年推動的「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民國92年的「限用塑膠袋政策」、民國95年實施的「強制垃圾分類與廚餘回收」等,但數十年過去,最近大家每天看到的新聞,還是許多縣市垃圾危機頻傳,例如台東、雲林、南投皆出現尋求其他縣市代燒的狀況,其中竟有六成是可回收廚餘,不免讓人質疑多年來的「零廢棄」政策到底落實了多少?

自主管理良好的掩埋場內部,乾淨無臭、無髒,與大眾過去對掩埋場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掩埋場復育再規劃 都會賞鳥新景點

回顧台灣垃圾處理的進程,掩埋場其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直到民國75年確認一般垃圾以焚化處理為主後,掩埋場則改以處理不可燃、不適燃的事業廢棄物及焚化後產生的底渣、飛灰等無法以焚燒解決的廢棄物為主。結束營運、封場後的掩埋場,如早期的垃圾掩埋場鳳山垃圾山、國泰路L型環保公園及西青埔掩埋場為例,均已復育為高雄都會公園,三座已完成復育的掩埋場結合周邊環境成為在地重要的生態保育綠化地,且隨著園區內林蔭喬木成長茁壯,三座場址亦逐漸成為高雄大都會區中重要之生態廊道鳥類棲地。

掩埋場經過復育、重新規畫為都市綠地,便能成為民眾運動休閒,甚至是賞鳥、賞螢的好去處。

打破舊觀念、管理良好更能為生態環境創造雙贏

德國是全球再生資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其循環經濟起源於垃圾處理,然後逐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擴展和轉變:無論任何組織生產和銷售產品,都須對因此而產生的廢棄物負責,做回收利用、重複使用或環境妥善處理等。儘管如此,目前也是無法做到完全的零廢棄,對於不可燃、不適燃、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仍仰賴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做處理。台灣的焚化爐使用年限屆期與掩埋場掩埋空間量能即將耗盡的狀況下,在適合適當地點興建廢棄物處理設施,透過法令的要求與社會大眾的監督,妥善且有效的處理廢棄物,才能在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並重下,取得一個平衡。

(專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熱門焦點